• TVT体育





  • 【中医知识】发病 、病机和防治原则

    发布时间:2023-11-15 浏览量:681

    发病

    疾病: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 ,人体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 ,出现形质损伤 、机能障碍或心理障碍,表现为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生命过程。

    发病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 、类型、机制、规律及影响发病诸因素的理论。


    发病:

    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包括原病和复发等) ,是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正气

    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的称谓,是指人体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气分阴阳一抵抗不同的邪气

    气虚——玉屏风散

    实证 :邪气很盛,正气不虚

    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

    正虚感邪则发病

    正虚生邪而发病

    正气的强弱看决定发病的证候类型


    邪气

    发病原理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虚邪(虚风)

    四时不正之气,乘虚侵人,致病较重者 。

    正邪(正风)

    四时之正气 ,因人体一时之虚而侵人,致病较轻者。

    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胜邪却——不发病

    邪胜正负——发病



    影响发病的因素

    环境因素:气候、地域、生活工作、社会环境

    体质因素(发病的内部因素)

    1. 感邪即发——感邪后立即发病者 。又称“卒发”、

    2. 徐发——指徐缓发病者,又称缓发。

    3. 伏而后发——指某些病邪侵入人体,不当时发病 ,而蛰伏于体内,经过一定的时间或在诱因作用下才发病。

    4. 继发——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病症。

    合病 :指两经以上或两个部位以上的证候同时出现。

    并病 :指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者 ;或一个部位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个部位证侯。

    复发的基本条件

    ●邪未尽除

    ●正虚未复

    ●诱发因素

    先清后补

    阴虚——滋补

    阳虚——温补

    病机

    病机:疾病发生 ,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 ,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

    系统病机 :脏腑,经络,形体关窍病机。

    病类病机: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和三焦病机。

    六经辨证

    中医病机学说的结构和内容

    病证病机:感冒的病机、哮喘病病机

    症状机理 :疼痛病机 、发热病机、眩晕病机

    基本病机 :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基本的病理反应 ,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邪正盛衰: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争斗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实的病机:邪气盛则实

    含义: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 ,脉实有力等 。

    虚的病机:精气夺则虚

    含义: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 :精 ,气 ,血 ,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已经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 ,不足的证候 。

    气虚气滞(胀)喜按是虚,拒按是实 。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

    正胜邪退:疾病好转或痊愈

    邪胜正衰:病情加重,病势恶化,甚至死亡

    邪正相持:多见于疾病中期或慢性病迁延期

    正虚邪恋:多见于疾病的后期 ,急性转为慢性 ;或慢性病经久不愈;或留下后遗症

    阴阳失调: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阴阳格拒

    阴阳转化

    阴阳亡失

    阳偏盛: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盛或机能亢奋 ,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 ,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

    阳偏盛:发热(状热) ,面红 ,舌红 ,苔黄,脉数有力小便黄 ,大便干结 ,口渴

    心:热扰心神,舌尖红,心火下移小肠

    肺:咳喘,痰黄,带血

    肝:目赤 ,烦躁易怒,头晕,头胀,两胁痛,热扰魂动,噩梦,梦游

    脾 :湿热

    肾 :无实热

    胃:消谷善饥,呃逆,口臭,口疮,牙龈肿痛

    大肠 :大便干结

    阴偏盛: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邪偏盛 ,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 ,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阴偏衰 :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 ,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 。阳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气虚可以发展成阳虚

    阳虚:畏寒肢冷,局部冷感(喜温,喜按)舌淡 ,苔白 ,脉迟无力 ,代谢功能减退,分泌物排泄物清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心:心悸,神疲,嗜睡 ,精神不振

    肾 :腰膝酸扰,脱发,耳鸣,四肢厥冷,浮肿,小便数,遗尿

    脾:大便稀溏,完谷不化 ,纳呆 ,倦怠,腹胀腹痛

    肺:气短 ,咳喘无力 ,痰白清稀 ,神疲乏力

    肝:两胁胀闷,畏寒肢冷 ,头晕眼花,忧郁善恐

    阳损及阴 :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 。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阴损及阳:由于阴精或阴气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 ,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阳虚 ,形成了以阴虚为主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虚寒症

    实热证

    阴阳亡失:机体的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的亡失 ,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亡阳:机体阳气大量亡失,使属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

    亡阳 :大补阳气+敛潜【四逆汤+龙骨牡蛎】

    亡阴:机体阴气大量亡失,使属阴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的失常:

    精,气和血的不足及其生理功能的异常,精,气,血互根互用关系失常等变化

    精瘀:行气活血化痰+利尿药

    失精:肾气不固|阴虚火旺

    气虚:是一身之气不足及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

    【劳则气耗】

    气滞 :气的流通不畅  ,郁而不通,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

    气逆 :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而导致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脱: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闭:气机闭阻 ,外出严重障碍 ,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

    血虚: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出血:血液不循常道 ,逸出脉外的病理变化

    血热:血分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或血液妄行的病理状态

    清热生津 :葛根 ,白茅根

    干燥性皮肤病——血燥生风

    风气内动: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或筋脉失养而形成的具有眩晕,抽搐 ,震颤等“动摇”特征的一类状态。

    风气内动 :肝阳化风【肝风内动】,由肝阳上亢发展而成 。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头摇肢颤,步履不稳——偏瘫,舌歪,昏迷

    阴虚风动——肝阴虚

    血虚生风——肝血虚

    面瘫——经络空虚,风邪入内

    寒从中生 :机体阳气虚衰,闻讯气化功能减退,阳不制阴,虚寒内生的病理状态。

    湿浊内生:因体内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导致水湿痰饮内生并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主要与脾,肺,肾三脏功能有关。

    脾虚——生湿

    火热内生:阳盛有余,阴虚阳亢,气血郁滞或病邪郁结等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

    传变: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组织中的转移和变化

    恶寒,发热——脉浮——表证(皮肤)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病 :伤寒 ,伤风【表寒】

    阳明病 :里实热

    少阳 :半表半里

    太阴:脾阳虚

    少阴:寒化—心(脾)肾阳虚 ;热化—心肾不交。

    厥阴:寒热错杂 ,厥热胜浮 。

    三焦

    上焦  :肺  心包

    中焦:脾胃

    下焦:肝肾

    卫-气-营-血(由浅入深)

    养生以增强正气:

    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养性调神(心静则神安 ,神安则气顺增强心理调摄能力)

    护肾阳精(泻藏互用,适度)

    体魄般炼(形神合一,形动神静)

    调摄饮食(宜忌、药膳)

    针灸 、推拿、药物调养

    常用方法

    寒者热之:

    寒性病证表现出寒象,用温热的方药治疗。

    热者寒之:

    热性病证表现出热象,用寒凉的方药治疗 。

    虚则补之:

    虚性病证表现出虚象 ,用补益的方药治疗。

    实则泻之:

    实性病证表现出实象,用祛邪的方药。

    反治的常用方法

    热因热用 :

    用温热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证。

    (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 :

    用寒凉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病证。

    (真热假寒证)

    标本的相对性 :

    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病机为本 ,症状为标;

    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 ;

    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

    扶正:扶助机体的正气 ,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一适于虚证。

    法邪: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一适于实证。

    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

    辨清虚实:虚证宜扶正 ,实证宜祛邪,

    掌提主次 ;

    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

    调理精气血津液

    调精:填精、固精、疏利精气

    调气:补气、调理气机

    调血:补血 ,调理血运

    液:滋养津液,祛除水+痰饮 。

    回到顶部图片




  •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