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VT体育





  • 中医药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3-11-15 浏览量:1000

    近几年 ,我国中医药制造市场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数据显示,我国中医药制造市场从2017年673亿元增至2020年737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1%。2021年我国中医药制造市场规模达到753亿元,2022年我国中医药制造市场规模逼近800亿元 。

    随着我国推动“健康中国”战略,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正迎来“新风口” 。以药食同源产业为例,相关数据显示,与之相关的市场每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我国一些地方也对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积极探索,依托当地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不断推动“中医生活化”和“生活中医化” ,让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浸润普通人的生活,守护更多人的健康。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2-2026年中国中医药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统计分析显示: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升 ,叠加疫情影响,中药产业发展持续加速。日前 ,提出的“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围绕这一指引,中药创新药及品牌中药或将成为国家扶持中药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中药行业是中国国内盈利能力较强的行业,产品利润率高 。整个中医药行业分为中草药和中成药两大类别,其中中成药工业的收益水平较高。近年来,中医药行业进入大发展黄金时期 。政策体系 、顶层设计日臻完善 ,在众多的“第一次”中 ,中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顺,已驶入发展快车道 。

    近几年,中医药行业利好消息不断,尤其是自2020年以来,《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六版)》等一系列政策的发布,为我国中医药行业发展带来驱动力。葵花药业稳抓行业发展机遇,通过布局多品类和打造黄金单品群等方式,不断稳固其行业地位。

    当前我国中医药行业市场可根据主要根据药理功效进行分类,划分的种类大致有: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温里药 、理气药、消食药、芳香化湿药、祛风湿药 、安神药、开窍药、化痰止咳平喘、平肝息风药 、收涩药、补虚药 、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驱虫药、止血药和其他药品等。

    “药食同源”,是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 、“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 ,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 。《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 ,有毒者当避。

    2013年,我国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加强药食同用中药材的种植及产品研发与应用 ,开发适合当地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保健养生产品”,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药食同源等中医药健康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成果,“药食同源”食疗产品的安全有效使人们逐步由依赖药物转向食疗。截至2019年 ,全国保健品市场,包括“药食同源”产品产值已达3000亿元以上,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长 。

    随着国家政策持续发力,我国药食同源品种消费需求总量持续上涨 ,远高于非药食同源品种 。预计到2023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可达14万亿元,药食同源产业规模尚有广阔增长空间。

    中医药大健康“新风口” 。

    药食同源食品兼具药食两性,可长期食用,受到广大亚健康人群的青睐 。《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 ,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近年 ,“适应原”物质逐渐被人们认知。适应原草药是指可以帮助身体适应生理和心理压力 ,很好地调节压力和免疫力之间联系的中草药,如人参 、红景天等。以市场为导向,扩大开发以适应原中药材为代表的一系列新药食同源产品十分必要。

    近些年来,食疗物质作为补充和替代医疗的天然药物 ,逐渐被西方市场认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全球80%左右人口使用天然药物。国际医药行业也一直致力于寻找有效的天然药物替代化学药物实现治疗作用。据美国市场调研机构Freedonia Group公司预计,天然药物的市场需求将按每年13%的速度增长。

    我国是世界天然药物的主要供应国 ,仅2018年向美国出口膳食补充剂提取物达5.33亿美元。其中 ,大宗出口品种以药食同源物质的提取物为主,其中包括薄荷醇、甘草提取物等 。

    一直以来,药食同源理念已融入亚洲国家医食生活。日韩等国亦推崇与我国药食同源理念相似的“药食一如”饮食方式。在日本,一些“功能因子型食品”很受欢迎,大枣、莲子、龙眼肉 、乌梅等常见于民众日常饮食。在与日韩及东南亚地区的共有文化 ,以及欧美地区高水平健康需求之下,我国药食同源中草药种植与产业开发的相关研究正在国家层面加快进行。

    目前 ,我国已公布110种药食同源物质,开发出了人参宴、天麻宴、桑葚酒 、茯苓酸奶 、枣夹核桃等成百上千种食品 。药食同源相关产业不仅是中国健康产业 ,也是民族文化传承产业,在新市场环境中作为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新切入口 ,正在火速兴起。

    根据魔镜市场报告分析,淘宝天猫药食同源市场近一年规模超200亿元,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2.3%。不论是初创公司 ,还是保健食品 、药品及传统食品饮料企业,都将焦点关注在了药食同源 ,资本市场和媒体亦给予了药食同源产品极大关注。

    虽然我国目前药食同源产品处于增长状态 ,但因进入门槛较低 ,且产品同质化现象也较为严重 。很多原料的潜力没有被开发 ,如在国外开发应用较好的生姜、甘草、人参 、荜茇等,在我国价值挖掘并不全面,产业链的附加值也比较低。但随着人参、灵芝等国际市场的热潮兴起,基于这些原料的食品饮料开发在国内或可掀起新一轮的爆品浪潮。

    随着中医药产业与康养旅游、药食同源、中兽药等行业的跨界融合发展,中医药产业内涵和外延不断延伸和拓展,已成为大健康产业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生力军。

    近年来 ,我国中药产业规模和水平显著提升,但行业发展还未跟上规模的脚步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医药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 ,还需进一步完善中药监管体系,聚焦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的攻关,包括提升中药品质、挖掘古方验方 、加强新药研发、升级中医药装备等 ,真正促进中医药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

    按照《贵州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贵州计划到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50万亩 ,中医药工业总产值达300亿元,力争将中医药产业打造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围绕这一指引,中药创新药及品牌中药或将成为国家扶持中药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自去年开始,中医药政策的落地迎来爆发期 ,国家对中医药的支持政策由顶层设计逐步过渡到了落地执行阶段。如配方颗粒的使用规范、建设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中药创新药注册、申报、审批流程简化等等。

    尤其提到 ,中药创新药处方来源于经典名方或国医大师 、名老中医的中医临床专家经验方,且提取工艺仅为水提的 ,可简化工艺研究,豁免非临床有效性研究等。这一政策鼓励下,迅速释放一些头部中药企业古典方的中药创新。

    与此同时 ,近年来在抗击疫情全过程中,中医药的卓越表现已经在国内外形成广泛共识 ,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认可度不断提升、需求日益旺盛。

    在国家政策持续利好背景下,我国中医药行业发展至今已具备了全面深入走向世界的条件 。在后疫情时代我国中医药行业国际化发展更是迎来了机遇。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中医药行业发展将是一片广阔的蓝海。随着今后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卫生费用支出也将进一步提高,叠加中产阶层人数增加、人口结构老龄化 、慢性疾病发病率提高 、公众医疗保障意识增强等因素,中药将凭借其良好疗效及滋补调养功效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 ,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带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回到顶部图片




  • XML地图